政府信息公开
我市128个低收入村全部实现退出摘帽
时间:2021-01-07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点击:
字号:       打印本页

  201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攻坚战略部署,科学决策,作出以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发展相对落后的128个低收入村为目标,全面打赢农村扶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带领全市上下精准施策,创新方法、整合资源、集中发力,全力推进我市精准扶贫各项工作落实。2020年,全市128个低收入村已经实现全部退出摘帽,较好实现了农村困难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农民收入大幅提高,乡村面貌明显变化,致富产业大力发展。

  128个低收入村实现全部退出摘帽

  2014年,我市自加压力,确定普兰店、瓦房店、庄河“一区两市”37个乡镇(涉农街道)的128个低收入村作为扶贫攻坚对象,作为全市重点民生工程全力推进。2020年,全市128个低收入村全部实现退出摘帽,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1.4万元以上;实现最低生活保障政策覆盖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有效改善,村屯、屯屯通油路比率达到100%;村民安全饮水比率达到98%以上;住房安全农户比率达到98%以上;每个低收入村都有图书室、卫生室、室内健身场所和室外文化广场;卫生环境明显改善;特色产业有效发展;农民社会化组织程度不断提高。

  产业发展是关键。“一区两市”按照“产业引领,优化结构,内生增长,强村富民”的发展思路,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推动扶贫攻坚、稳定增收的根本出路,结合本地区实际,鼓励和引导低收入村大力发展蔬菜、果树、畜牧、设施农业等扶贫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市财政局优化各级财政扶贫攻坚相关资金供给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进政策资金整合,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5年来,我市逐年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投入,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2.8亿元,项目总投资达7.6亿元,新增扶贫产业效益达到10.4亿元共建有产业项目145项,修建各类设施农业棚室5000多栋,发展果树近2万亩,直接受益农户达1.3万多户。全市出现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村企合作、扶贫车间等多种产业扶贫模式。

  各方力量合力攻坚。市农村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积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农村扶贫攻坚,全市192家市级定点帮扶单位,在资金、物资、技术、人力、信息等方面发挥自身优势,结合低收入村的发展需求,开展针对性帮扶,因地制宜实施“造血式”帮扶。5年来,各定点帮扶单位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02亿元(含物质折价和协调资金),新建设施农业温室或大棚550个,技能培训1307人次,帮助销售农产品300多万元。同时,全市共选派千余名干部到乡村工作,实现所有乡村全覆盖。选派干部结合村情,制定“一村一策”乡村发展规划945个,引进或培育产业项目569个,争取产业项目发展资金2.2亿元;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410个;引进合作企业166家,引入企业投资金额4.1亿元;全市村集体收入较上年度增加金额4578.34万元,化解村集体债务数5793.9万元。

  “两不愁三保障”织牢百姓“幸福网”

  “让贫困人口不住危房”是中央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攻坚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也是我市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底线要求。截至2020年11月底,我市危房改造已经全部完工,受惠农户可以在更有安全保障的“新房”里喜迎新年。除了住房保障,我市农民特别是困难群体在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方面也得到有效保障。

  为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市民政、医保、卫健等部门全面落实低保、医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综合社会保障政策,加强对低保人口、边缘困难人口和特殊困难人口的动态监测,及时防范化解返贫风险。

  低保兜底方面,连续13年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一区两市”农村居民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540元,其他地区农村居民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750元,远超国家、省贫困线标准。全市现有农村低保对象23397户、31318人,实现应保尽保。农村贫困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生活及护理补贴分别惠及32.62万人次和41.68万人次;680名符合条件的农村“两癌”患病贫困妇女得到救助。今年7月,新颁布的市政府162号令《大连市最低生活保障办法》中,首次明确了低收入家庭相关概念和认定标准,将低收入家庭纳入社会救助范围,进一步扩大了社会救助覆盖面。目前,我市已建立起最困难人员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比较困难人员纳入低保救助、相对困难人员纳入低收入家庭救助、突发急迫困难人员纳入临时救助的四级分层救助的兜底保障体系,推动我市社会救助工作由解决绝对贫困向兼顾解决相对贫困拓展。

  义务教育方面,不断完善联控联保工作机制,健全各类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全覆盖,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住房安全方面,将农村危房改造列入市政府“重强抓”任务,对农村危房改造“四类重点对象”开展危房存量排查,将符合条件的C、D级危房逐户纳入危房改造范围。5年来共实施C、D级危房改造10078户,现已全部完工。

  医疗保障方面,建立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扶贫工作动态监测机制,将现有符合条件的59538名困难居民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农村困难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综合保障全覆盖。将大病专项救治范围扩大至30种,提高大病报销资助比例,有效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发生。

  此外,在饮水安全方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22项,全面保障我市农村供水安全,进一步提高农村饮水质量。

  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围绕市委、市政府扶贫攻坚工作部署,各市直单位,充分发挥部门行业优势,加大工作力度,不断补强短板,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在交通方面,建设农村公路约2476公里,低收入村自然屯在2018年实现100%通油路,2019年底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所有自然屯100%通油路。128个低收入村实施村内道路硬化469万平方米。农村客运站亭乡镇覆盖率100%。

  在电力方面,新建及改造10千伏线路1140千米,新建及改造配电变压器2910台,容量550兆伏安,改造低压线路3769千米,改造低压台区2961个,使农村地区供电能力及供电可靠性得到大幅度提升。

  在村容村貌方面,全市涉农地区现有村庄保洁人员8314人,平均每306人配备一名保洁员,用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垃圾箱30647个、垃圾池19332个、垃圾房12791个,收集车辆2850辆(含人力车480辆),中转站51座、转运车辆396辆,收集转运设施已基本配置到位。改造无害化厕所27.5万座,圆满完成农村厕所革命任务。确定中小学非卫生厕所集中改造项目158个,改造总面积2.2万平方米。

  在科技培训方面,累计登记科技特派员513名,组成科技特派团22个,组团深入一线农村,尤其是低收入村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将农业技能培训、职业经理人培训等项目重点向低收入村倾斜。

  在文化扶贫方面,每年在低收入村安排专业演出10余场,并在村农家书屋建设、农村电影放映等方面,给予低收入村支持,丰富了低收入村群众的文化生活。